因曾失去,弥觉珍贵——远教近育之路
清澄君按:今值母校复旦附中七秩华诞,幸蒙邀请参加高等教育委员会校友论坛。因为疫情不能亲赴会场,借助视频越洋表达祝福。回顾附中生涯,最宝贵的收获一是真挚的友情,二是勤勉的学风。有此二宝,受益终身。没有附中这一步,不会有今日这一路。相信我们这一代附中校友,都能真切体会“教育改变命运”这几个字的分量。祝愿母校不断壮大,寄望教育继续改变天下学子的命运。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附中96届毕业的校友张巍,现在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法学院任教。在母校70周年校庆之时,有机会通过视频向母校表示祝贺,实在是非常荣幸。
我们这场是高等教育界的校友论坛,因此我今天想谈谈有关教育的话题,特别是这次的新冠疫情带给我们教育界的影响,把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向大家汇报,作为抛砖引玉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达,至少在我读附中的年代就有了借助计算机来学习的尝试,我记得那个时候叫多媒体教育。只是那时候的网络速度太慢,没有办法直接在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料,要把软件装进计算机里才能学习。
后来,互联网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于是,差不多10年前,把课程录制好放到网上,让人们直接在网上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这样一种远程教育的模式开始发展起来。大家看到这张图里的两个平台Coursera和edX,都是由美国的著名高校牵头设立的,现在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上面学习各类课程。
不过,坦率地说,包括我自身在内,很多人从前对远程教育还是比较陌生的,去尝试的人也不多,尤其是已经在正规大学里学习的学生,或许还会觉得这种远程教育平台有点像从前的电视大学,有点“野路子”。
然而,新冠疫情的到来让远程教育不得不成为全世界千百万人的选择,不管你是不是正规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学生。
一瞬间,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这些视频会议的app,相信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大家的老朋友了。
于是,我们不再有那些熟悉的课堂;也没有了和在阳光下围坐讨论的情形。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一下子失去了以往那些最寻常不过的学习画面。然而我们真正失去的也许还不止这些。
远程教育无法实现的首先是那些需要手把手教的技能,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还有过被老师、家长手把手教毛笔字的记忆。当然,需要手把手教的远不止是毛笔字,很多职业性的技能,乃至科学实验的技巧都离不开老师手把手的辅导。
远程教育带走的更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作为教师,我对此体会很深。平时在课堂上见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喜怒哀乐,有表情的,是能不时和老师用目光来交流的。
即使是在用电脑和别人聊天的学生,老师也可以走到他面前给他一个惊喜。课堂上这种人与人的实时交流,对老师来说是带动情绪,触发教学激情的法宝,对学生而言则是沉浸到学习内容之中,避免走神的灵药。
远程教育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录播的课程自然不存在实时交流,课程完全是单向的。就是直播课程,老师见到的常常是黑屏,或者是自己作的ppt——多数时候学生就算是在线上听也是不出镜,不出声的,都mute了。
作为老师,这样直播上课的感觉基本就是自说自话唱独角戏。不要说交流,讲着讲着自己都会发慌,不晓得学生还在不在。就是让每个人打开视频,也不过是一人一个小窗口,而且都是平面的,连他是不是在看你你都不知道,又哪里有什么目光交流呢?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既然对不上,心灵必然更加遥远。
远程教育最无法实现的是在课堂以外的身教。或者说,远程教育教书还行,育人则难以做到。我们中国人强调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育不是片段式的,不是止于课堂的。老师是在与学生持续不断的接触,在各种场景之下的交流中,把自己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的,而学生也是在这样的反复接触和交流中从老师身上吸取养分。
拿我自己来说,今天会走上学术道路,以及在学术研究上形成特定的倾向,和在复旦法学院求学期间与几位良师不断切磋,不断对话是密不可分的,而我们的这些切磋和对话,绝大多数是在课堂之外。这可以说是我们东方教育的特点。
疫情底下,我们一时失去了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或许这种失去也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以往那些几乎是想当然存在的机会有多么地宝贵。当然,这几个月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远程教育的优势。
远程教育的第一个优势是时间上的灵活性,这当然是指录播方式的远程教育,课录好了放在那里,你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去看都行,只要有一定的压力驱使你去看就好。这一点对于有工作、有家庭的成年人来说特别有意义。假如课程的录制长度掌握得当,那真能让学生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地学到知识。
远程教育的第二个优势是降低了教育的成本。这一方面是借助网络,让教育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了教学的单位成本,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不必为物理性移动支出成本,包括住宿、交通的成本,乃至陪伴家人、帮忙家务的机会。当然,成本的降低也意味着知识有可能更为广泛地传播,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知识。
最后,远程教育也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我们不必再按照学校里排定的课表来学习,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课程。像Cousera这样的远程教育平台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往往比某一所大学能开的必修、选修课数目更多。
当然,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对于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的人来说,选择带来了自由和效率,而对于不清楚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的人来说,过多的选择可能反而意味着知识的碎片化和随机化。
这就很自然地过度到我今天要谈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疫情过后如何重塑我们的面对面教育。首先,很清楚的是那些需要手把手教的技术肯定还要回复到面对面教育的状态,这个我不多说。
接下来一点,就是面对面教育需要切实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远程教育的优势使得它非常适合教授标准化的知识。这个标准化并不是说对知识本身只有一种解读,不同的老师对同样的知识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教授起来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方法。
这个标准化指的是教育面对的接受对象是标准的,也就是不考虑学生各自的知识起点、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而面对面的教育则有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当远程教育能够基本解决标准化地知识传授之后,如果面对面教育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取得个性化的提高,那么,面对面教育存在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远程教育能完成标准化的知识传授,进行面对面教育的时候,教师也有了更多精力去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因素,包括为学生如何利用远程教育材料制定个性化的计划,在标准化的学习材料中提出个性化的问题,进而引导个性化的思考,等等。
面对面教育的另一大优势是超越知识,传授方法与理念,这就是我前面讲的身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学习到学习的方法,以及更重要的做人的方法那才是真正一生受用的。
因此,在今后的面对面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更加有意识地总结自身的治学经验与人生经验,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高尚的人生理念传授给学生,实践“授人以渔”。
同学们,这场疫情让我们有机会对很多问题进行反思,以上是我个人对疫情之后教育模式的一些反思。我把它总结成四个字叫“远教近育”。
有教无类,在远程教育的帮助下,我们今天真的有机会做到让教育无远弗届。然而,培育则始终离不开手把手的精心扶持,难以跨越空间来实现。远教和近育的互补结合,也许会将教育推向一个新高度。
最后,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那就是有了面对面的学习,同学才有可能成为朋友。希望同学们能珍惜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培育人间真情,在附中的三年里为自己留下一生最贵重的财富。
祝愿母校不断发展壮大,再创新的辉煌。谢谢大家!